跳到主要內容

封面故事

臺灣港群108年8月號 2019-08-05
躍升世界港埠  能量遞移的高雄港

新舊港區蛻變與重生 之二

躍升世界港埠 能量遞移的高雄港

  • 瀏覽人次 : 705
  • 撰稿:鄭博仁、馬千惠
  • 圖:臺灣港務公司提供

高雄城市的發展軌跡與港口息息相關,從「打狗」小漁港開始,到出口糖與香蕉,再到貨櫃堆疊、川流不息的車輛進出,今日管制的港區開放讓民眾親近遊憩,每一個時刻的高雄港都獨具面貌。

高雄港曾經是全球貨櫃量排名第三的港口,在2000年時貨櫃量達900萬TEU,擠身世界十大港口之列,雖然面對全球船舶大型化趨勢、航商間併購、海運聯盟重組等考驗,仍然維持於前二十名。

 

高雄城市的發展軌跡與港口息息相關,從「打狗」小漁港開始,到出口糖與香蕉,再到貨櫃堆疊、川流不息的車輛進出,今日管制的港區開放讓民眾親近遊憩,每一個時刻的高雄港都獨具面貌。


開港與築港  邁向現代化

1858年大清與英法聯軍交戰落敗,依照中英天津條約,臺灣被迫開港,高雄港也被列為開港的港口之一。高雄港當時稱為打狗港,在荷治與明鄭時期開拓,由漁村慢慢發展而成,清初已是高屏地區的商品集散樞紐,在清治時期打狗港是南部僅次於安平港的第二大港,後來由於安平港港口淤積嚴重,使得當時的外國船隻難以進入貿易,打狗港慢慢崛起取而代之。雖然高雄港常被視為「良港天成」,但其本身是天然的潟湖地形,整體由潟湖、小港口與池塘所構成,其實需要後天加強整頓,以解決巨石阻攔與水深不足的先天問題。


日據時期(1895~1945年)日本人來到台灣,以糖業為發展重點,當時臺灣最好的港口是基隆港,但透過鐵路運輸將南糖北送,並不符合經濟效益,在控制與分配殖民地資源的政策考量之下,臺灣總督府選定高雄為南部主要的進出口貿易港,並興建縱貫鐵路連結橋仔頭糖廠到港口。1904年開始,日本人透過填海造陸大港埔一帶鐵路用地四萬餘坪、打通巨石阻攔、疏浚港外沙洲、海岸線倉庫地基打樁工程等「築港計畫」工程(約是今日的1~21號碼頭位置)。


1908~1912年的第一期四年擴港工程後,民國元年初步建成7座碼頭,3千噸船隻可以進出。興築計劃完成後,依據業務發展需求接續開始第二期二十六年擴港工程,直至1937年完成,可供吃水8公尺以下8千噸級船隻進港,碼頭全長為1878.6公尺,航道水深8.2公尺,碼頭擴至16座、倉庫19座,附近地區的工業,如煉油、製鋁、水泥、製鹼、造船等均相繼建立。築港計畫讓打狗港轉變成為現代化港口,奠立了今日高雄港的基礎及規模,也為高雄地區帶來工商業蓬勃發展的契機。

 高雄港日據時代開發地圖      1908-1937高雄港築港規劃圖

                              

港口管理制度與經濟起飛

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正式成立高雄港務局管理高雄港業務,1959年後高雄港展開「12年擴建計畫」等多項措施直到1970年完成,工程重點為重新規劃高雄港區,以及浚深航道、填築土地、建造碼頭與淺水岸壁,並解決原來存在於港區的土地問題。

全部工程分為三期實施,第一期5年、第二期3年、第三期4年,共疏浚航道10公里、填築新生地534公頃,為高雄港帶來大量工業用地,新商港的開發、臨海工業區的闢建及加工出口區之創設,包括前鎮漁港、中國鋼鐵公司、臺灣國際造船公司,以及第一、二、三、四貨櫃中心等。


擴建之前,當時高雄港除了原有的22座碼頭,有10公尺水深之外,僅能停1萬噸的船,其他是很淺的潟湖,大約90公分左右的淺水,所以需要挖深並填地,才能做為將來發展碼頭的用地、倉庫等。

當時經濟發展相當快速,原本做一個碼頭需要二至三年時間,變成二、三年就要完成兩個碼頭。第一期主要的中島商港區完成後,高雄港已有12公尺水深,可以容納上萬噸的船。第二期及第三期擴建,則陸續填築了前鎮、小港地區的碼頭,造就了今日高雄港的風貌。

 

1975年第二港口開通,並在1984年完成高雄港過港隧道,1989年完成第五貨櫃中心。隨著高雄港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加上港口管理制度的影響及臺灣工業化的政策推展,使高雄地區逐漸建設成為臺灣重化工業與軍需工業的核心。


1947年高雄港平面圖

高雄港擴建前

高雄港擴建計畫圖


1970年高雄港擴建完成圖



鞏固海運樞紐港地位

為持續提升高雄港的競爭力,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第六貨櫃中心)陸續被列為新十大建設計畫、愛台十二項建設,完成紅毛港遷村取得用地和部分基礎設施,並配合中油五輕與前鎮石化油槽搬遷。

 

陽明海運籌組特許的高明貨櫃碼頭公司則負責興建四座16.5公尺深水貨櫃碼頭,可提供萬TEU以上大型貨櫃船泊靠,並於2011年開港與運營。六櫃採用雙起升橋式起重機,荷重最高可達100噸,並可同時操作2只40呎貨櫃或4只20呎貨櫃,提升裝卸效率至每小時200櫃次,大幅降低船舶滯港時間。

 

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第一期工程預定今年(2019年)完工,全區預定2023年啟用,長榮海運與高雄港務分公司攜手合作五座深水碼頭,租期長達50年,碼頭長度達2415公尺,可供停靠2.2萬TEU超大型貨櫃船作業,發展全自動化大型貨櫃基地,在國際航運界爭相訂造2萬TEU以上巨型貨櫃船的風潮中,第七貨櫃中心具優勢發展條件,預估營運後一年可帶來410萬TEU,有助於提升高雄港競爭力和穩固海運樞紐地位。

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模擬圖



港區觀光新亮點則包括高雄港埠旅運中心、大港橋、遊艇碼頭等陸續完工啟用。未來高雄港運作郵輪母港,高雄港埠旅運中心除提供郵輪旅客舒適的入出境空間,服務全球最大的22.5萬噸級大型郵輪,營造發展郵輪母港之利基。而亞洲最長的跨港旋轉橋,也是台灣第一座水平旋轉橋—大港橋,將結合輕軌、駁二倉庫及蓬萊倉庫成為獨具一格的文創廊道,帶動觀光親水遊憩。

高雄港旅運中心未來與輕軌捷運共構模擬圖全臺首座高雄旋轉大港橋模擬圖

對於港區每階段變化,臺灣港務公司業務副總經理鍾英鳳表示,原來的港區原來是以獸力、人力來操作作業機具,港區腹地也不大,隨著大型機具與效率化發展,港區縱深、碼頭長度、水深都在改變,因此港埠也會隨之因應時代變化調整,例如1993年時臺灣港務公司提出「高雄港2020年計畫」,2001年也有新的高雄港擴建計畫,後續提出2040計畫。

1993年提出「高雄港2020」規劃


2001年高雄港未來規劃


高雄港2040整體規劃配置圖


安平港觀光亮點首發

安平港港埠規劃定位為「北觀光、南自貿」,將引進臺灣首座「國際遊艇城」,發展範圍達108公頃,並將串聯臺南市觀光遊憩區資源如漁光島月牙灣

遊艇碼頭區A區開發面積總面積12.74公頃(含陸域9.74公頃及水域3公頃),由亞果遊艇開發公司與新加坡悅榕酒店和渡假村集團(Banyan Tree)共同合作,並已於107年4月正式啟動

南自貿包含安平港8、9號碼頭後線場地,辦理工業區碼頭自貿倉儲、貨櫃集散站及四鯤鯓物流區綠能產業園區招商,透過海運快遞、自貿儲轉、加工加值及貨櫃集散等多元化服務項目,提供優質完善的海運物流。

安平港的蛻變,令人期待。

高雄港裝卸量持續成長     引領經貿發展之重要角色
近年來由於臺灣產業轉型,出口貨品價值高、體積小,仰賴空運運輸,而低價值、體積大使用海運的產品則外移中國大陸,擁有相對廉價勞工的優勢以及廣建深水港的中國大陸,國際貿易量大幅增長,導致高雄港雖然貨櫃吞吐量連年成長,但因成長速度不及中國的新興港口,世界港口排名逐年下滑。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航運管理系戴輝煌教授認為,從外部觀點來檢視臺灣港務公司的整體碼頭規劃與發展政策,基於維持既有客戶利益,又須發展舊港區空間之轉型與諸多親水及遊憩功能,港務公司在碼頭能量遞移與轉變的政策規劃上,所肩負的責任是極為複雜且沉重的

對於外界頻片面以「裝卸櫃量多寡」、「全球貨櫃港埠排名」等表面上的指標,來衡量高雄港對於我國航港產業之發展與社會責任,戴輝煌教授說:「是有失公允的!」。其實,在全球航港產業大環境的劇烈變動下,對於我國目前整體經貿產業發展,高雄港的表現仍舊是遠優於鄰近國家諸多樞紐港口。評估未來舊港的重生,對於當地經濟商貿發展的重要性及貢獻度,確是值得着墨,而新港的建設與開發,更需放眼高雄港在全世界港埠所居的地位,因為,這絕對是影響高雄港存亡與消長的關鍵,高雄港正面臨一場國際性的商業戰爭。
戴輝煌教授提出外部觀點


  • 喜歡此專欄請按讚8

返回列表
status
資料處理中,請稍候...資料處理中,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