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封面故事

臺灣港群108年8月號 2019-08-05
新世代全球港口 變中求生

新舊港區蛻變與重生 之一

新世代全球港口 變中求生

  • 瀏覽人次 : 429
  • 撰稿:鄭博仁

臺灣的地理位置介於中國大陸、日本與東南亞間,地利之便可做為各國船隻停泊與貨物的轉運站,17世紀初荷蘭人在臺灣發展貿易,除了引進新的物種之外,以臺灣作為轉口站,並使其成為亞洲、歐洲等地的貨物集散中心,爾後陸續受到西班牙、明鄭、清朝、日本等不同國家的殖民統治,港口便在不同時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港口隨時空轉移功能性需求不同
港口,承載著一個國家物資進出口的門戶,也可以說是啟動城市產業起飛的火車頭,正因為如此港口的興衰會直接影響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樣態。臺灣的地理位置介於中國大陸、日本與東南亞間,地利之便可做為各國船隻停泊與貨物的轉運站,17世紀初荷蘭人在臺灣發展貿易,除了引進新的物種之外,以臺灣作為轉口站,並使其成為亞洲、歐洲等地的貨物集散中心,爾後陸續受到西班牙、明鄭、清朝、日本等不同國家的殖民統治,港口便在不同時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臺灣港務公司鍾英鳳業務副總經理表示,港口的變化來自於「功能性」需求,當原本港區規劃已不符合營運所需,或者將做調整以提升競爭力,而舊港區則是以「再生」的角度保留或轉型,例如橫濱港城市再造案例中,保留著舊港口風貌紅磚倉庫傳統建築,也有橫濱未來21集聚現代化元素。鍾副總經理也提到,計畫是跟著功能性與時俱進的,高雄港在1993年提出2020年計畫,2001年修正擴大,現在則開始2040年規劃。

臺灣港務公司鍾英鳳業務副總經理說明港埠的變化

不斷創新的新加坡港 

同屬亞洲的新加坡港自13世纪開始便是重要的國際貿易港口,1819年斯坦福德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爵士抵達新加坡,才開始將新加坡慢慢帶往自由貿易港的方向發展。1971年新加坡港務局接管英國海軍的三巴旺基地並改建立三巴旺貨櫃碼頭,隔年第一艘貨櫃船抵達新加坡,十年後新加坡一年的貨櫃作業量達100萬TEU,也成為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新加坡的貨櫃作業量在全球僅次於上海,為了要讓大型的船舶可以靠泊,並提高貨櫃碼頭的作業效率,在建造碼頭時都要很謹慎的評估未來需求,20年前的新加坡就在思考什麼樣的碼頭才能符合現在的需求。

新加坡港區碼頭主要可以分為貨櫃碼頭(Tanjong PagarKeppelBraniPasir Panjang)、多功能碼頭(Pasir Panjang AutomobileSembarwang Wharves)及散雜貨碼頭(Jurong Port),碼頭長超過15,000公尺,可供各類船舶靠泊,平均每10分鐘就有一艘船舶進出港。為了迎接日益增加的貨櫃量,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PSA)20154月啟動大士港(Tuas)的建造工程,未來將整合目前Tanjong PagarKeppelBraniPasir Panjang 等四個港口的貨櫃作業,若整個大士港完工,每年可處理超過6,500TEU的貨櫃,預計2021年先完成30%,屆時每年可處理2,000TEU的貨櫃作業。

 

硬體設施建設完成之後,軟體服務則是服務船舶通往全球600多個港口能否順暢的關鍵。PSA早在1988年開發CITOS®系統,透過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從船靠泊、船艙計劃、櫃場規劃、門哨等,可協調和調派營運的各種設備與人員;其次是PORTNET®系統,它能連接新加坡的全部的航運相關公司,使客戶能夠預訂泊位、訂購海運服務、交易賬單和接收警報及許多其他創新服務

1997年推出門閘系統(Flow-Through Gate),司機僅需於自助終端(SST)上點擊通行證,並通過指紋辨識或個人識別碼(PIN)驗證身份,由系統向駕駛員的手機或移動數據終端(MDT)發送貨櫃堆放的位置,整個過程僅須25秒即可完成通關;2000年遠程起重機操作和控制系統(RCOC),起重機操作員可遠端控制貨櫃作業,生產效率較傳統作業方式提高6倍,並大幅縮減80%的人力。

 

透過這些服務能讓新加坡在國際上維持一定的競爭力,2019年也被Asian Freight, Logistics & Supply Chain Awards(AFLAS)評為「亞洲最佳貨櫃碼頭」的殊榮。

 

除了新加坡港之外,縱觀鹿特丹港、漢堡港、上海港等國際級港口,都是預先掌控並判斷未來趨勢,進而投入碼頭的規劃興建,以求準確符合各航運市場的發展需求。

 

新加坡大士港完工模擬圖

圖片來源:PSA Singapore

 

鹿特丹港-從小漁港變身歐洲第一大港 

15世紀鹿特丹還是一個小漁港,因臨近市區,隨著世代慢慢的演進,變成煉油、儲油、石化、發電、物流以及海、河運等船隻運補產業的聚落港口,1936年殼牌石油(Shell)就在Pernis港區設立第1家煉油廠,這些石化產業一直是鹿特丹港內重要的產值來源。

也因為大型石化工業與貨櫃運輸的蓬勃發展,港區土地開始受限,1970年代鹿特丹港務局開始往外填海2,400公頃,新填的Maasvlakte港區也在歷經30年後慢慢飽和,2008年起便開始規劃Maasvlakte II的填海造地計畫,將再創造2,000公頃港區生地,以供新的貨櫃碼頭及陸上風電場使用。

由於石化相關產業一直是鹿特丹港的發展重點,鹿特丹港務局也在2016年提出「鹿特丹/Moerdijk地區石化業未來發展願景與行動計畫」,期望在 2030年發展出永續能源,並在2030年前減少40%的CO2 ,2050年前減少80-95%,為全球環境做出具體貢獻。

 

位於鹿特丹港Maasvlakte II的APM碼頭

圖片來源:port of Rotterdam

 

漢堡港-中古歐洲的重要港口

 

漢堡港在1189年由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建港,至今已超過800年歷史,現為歐洲第二大港。13-16世纪僅為德國北部呂北克(Lübeck)的海上貿易中心,但隨著美洲和跨大西洋貿易的興起,19世紀漢堡港成為中歐跨大西洋客貨運進出口的主要樞紐,主要產業除了造船之外還有電子、煉油、機械、化工、橡膠及食品等,也被譽為「德國通往世界的大門」。

隨著港區發展的更迭,2003年漢堡開始推動海港市(Hafencity)造鎮新計畫,賦予老舊港區創新的商業模式,港口新城的開發,也為漢堡港樹立了新的建築地標,2018年外易北河和下易北河航道也開始擴建,可以容量最大超過2萬 TEU的貨櫃船入港。

 

漢堡港每年約有8,000次船舶停靠近300個泊位,碼頭總長為43公里

圖片來源:Port of Hamburg

 

上海港-多年蟬連全球貨櫃作業量霸主

 

上海港發跡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約12世紀),因上海位於中國南北海岸線的中心,其經濟腹地範圍囊括中國20-30%的地區,地理優勢明顯,也造就上海後來的迅速發展。

鴉片戰爭後簽訂《南京條約》,迫使上海1843年起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港口之一,1936年後上海已成為遠東的航運中心。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雖一度地位被香港取代,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1990年代上海港的貨運量也不斷提升。

2006年上港集團成立,在貨櫃碼頭服務,散雜貨碼頭業務,港口物流及港口服務業務上有較深的著墨,目前在上海港的港口物流產業鏈已相當純熟,包括碼頭裝卸、倉儲、航運、代理等相關服務,上海港正朝著智慧港口、綠色港口、科技港口、效率港口的方向邁進。

 

上海港的貨櫃碼頭主要分佈於洋山、外高橋、吳淞三大港區

圖片來源:上海港務集團官網



  • 喜歡此專欄請按讚8

返回列表
status
資料處理中,請稍候...資料處理中,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