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航港大未來
臺灣港群108年11月號 2019-11-05
交通部航港局局長郭添貴

交通部航港局局長郭添貴/

港口轉型與港區活化再造

  • 瀏覽人次:513
  • 整理/:馬千惠、陳若安

臺灣港務高雄分公司與中華海運研究協會合辦108年海運精英講堂「航港產業的大未來」,邀請臺灣港務公司歷任董事長、總經理主講,以具前瞻性與全面性的高度談航運及港埠的經營與未來發展趨勢,本刊編輯室與高雄港務分公司特別彙整編輯講堂中精彩內容。

主講人:交通部航港局局長郭添貴

重要經歷: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高雄港區土地開發公司董事長、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董事、高雄市政府顧問、高雄市政府輪船公司董事、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主任秘書 

  

對於TIPC的發展,有一些管理的溝通,這個題目值得來討論,今天的重點就是「生態地圖」,簡單的說就是說把每一個港,現在進行式在做的,操作中碰到哪些問題,有哪些是值得提出來,也藉此討論未來要改造的方向到底對不對。

 

海運產業發展趨勢

 

區域經濟發展

可以看到中國與新興市場的GDP目前還是保持在高成長率的,對於貨物、製造業的需求也相對的大,其它的部分大概平均三點多,臺灣二點多,這樣的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國際貿易與貨物流動,對高雄港有或多或少的影響,這是第一個趨勢。

 

船舶大型化與海運聯盟整併

第二個看「船舶大型化」從8000多到2萬多TEU,整個高雄港101年至現在,1萬3千TEU的船有355艘,船舶大型化也讓未來的航線發生整併或減班,航線會少,也會造成聯盟重組,原四大聯盟共16家航商重組為三大聯盟9家航商,運力佔比達八成,這三大聯盟從前年的4月1日開始,航商的談判議價能力、航線航概率皆增加,影響高雄港轉口來源,對於港口獲利產生影響。

 

亞洲鄰近港口競爭

第三個不要忘了臺灣周邊強敵環伺,新加坡港的達飛併購APL,併購後影響高雄港與馬來西亞的巴升港,巴升港減少了9%的貨櫃量,為什麼減少那麼多?因為新加坡、香港、廈門港都是操作港,釜山港與高雄港一樣是地主港,操作港模式就是幫所有來的航商裝卸,為了讓「量」維持,願意讓利讓權,將CMA、APL的部分,或是原本在巴升港的量,轉到新加坡,因為在新加坡操作的費用可以少一半,所以航商願意,形成新加坡越來越大。高雄港的轉口受影響極大,還好去年受進出口增加獲益。

 

香港其實也下降不少,因為受到深圳等附近大陸港口競爭,為了力保市場給予航商高額的優惠,這也是操作港的模式。廈門港本地的貨櫃夠多,行使定價權跟指泊權之利器,有低價及超額優惠等方式。而臺灣港務公司必須受到交通部行政院對於各項KPI達標的要求,貨櫃量、相關散雜貨、自由貿易港、客運的部份等,另外盈利跟營收也都要達標。釜山港跟高雄港一樣是用獎勵措施在招攬航商,韓進倒閉後有部分被PSA收購、部分被釜山港務局收購,後來再被HMM買回,與釜山港務局合資經營,讓整個的量可以維持。

 

國內產業結構改變

國內的工業比例一直往下掉,服務業比例一直往上升,而製造業外銷的訂單雖然是增多的,但在海外的生產比重已經到55%,結果是傳統製造業外移,國內的傳統製造業慢慢的轉變為服務業,那這樣的結果對我們未來進出口增幅的機會,其實很難更提升。先分析我們國內的產業,再盤點一下有哪些資源,可以做哪些事,最後再來建議可以如何轉型。

 

 

港埠資源盤點與因應開發

 

臺灣港群發展定位(106-110年)

盤點九個港的定位中,基隆港、臺北港是遠洋近洋航線貨櫃港互補,臺北港做海運快遞、海空聯運與汽車物流等,基隆港為國際郵輪母港。花蓮、安平、蘇澳主要是當地進出貨物港與觀光遊憩;布袋與馬公港是唯一兩個國內商港,布袋每年有40萬噸到馬公,有九成為裝、一成為卸,運民生物資為主,另外布袋港一年(3月底至10月初)約有50萬人次觀光遊憩,與馬公的角色互補。以減少重複投資、避免對內競爭、明確功能定位等,來提升港群的營運綜效。

 

基隆港產業生態地圖

基隆港大概分成三個部分:貨運、客運與港灣,貨運裡面的貨櫃作業收入佔78%、散雜貨15%。基隆港的貨櫃散站的經營業者有三家,聯興(東8~11)、中櫃(西19~21)與自營碼頭(東2、3),加起來147萬TEU,過去最高可以達到180幾萬,現在慢慢在回升了,而臺北港現在的量大概是166萬TEU。

 

為什麼要做生態圖?為了讓客運業務、貨運業務(貨櫃作業、散雜貨作業)、港灣業務三者如何取得平衡,讓基隆港的運作越來越順暢,保持原有營收,也保留在地的產業繼續維持。

 

基隆港重大建設計畫

無論如何調整,目前基隆港有三大政策,第一個部分東岸的軍用碼頭西遷,政策目標是「東客西貨、內客外貨」,要把軍用碼頭變成是國防軍事專區,第二個是東櫃西遷,最大的聯興要從東8至11這四座碼頭遷到西22至26碼頭,這是一個大工程。之後東邊全部打造成郵輪產業區,現在郵輪在基隆港大概有500多艘,且越來越多,去年遊客已經來到了九十幾萬人,也會跟基隆市政府合作做整體水岸開發「大歷史場景」。

 

第三個是西岸櫃場升級,相關的設備升級如改建碼頭、半自動化、聯外交通改善、電力的升級、自營17、18號碼頭的升級等。把原本散雜貨的倉庫減少,之後再在西7、16新建倉庫,換句話說用比較少的地達到更多的倉庫空間。東櫃西遷中,聯興設計45萬TEU,自營櫃場設計55萬TEU、中櫃設計50萬TEU,總共180萬TEU。到西岸後經過升級整個22~26號碼頭,實際操作可以到220萬TEU,考慮到未來基隆貨運成長的空間。

 

郵輪產業是值得大家期待的,亞洲郵輪的客源市場中,現在第一名是大陸、第二名是我們,再來第三名是新加坡、日本,韓國排在第六,因此臺灣不可能不發展郵輪,所以我們做軍用碼頭西遷、東櫃西遷、西岸櫃場升級。

 

東櫃西遷的原則是第一個是要維持基隆港(近洋)的航線跟作業量不變,第二個要維持港區現有業者的生存空間。貨櫃作業相關中,主要的是貨櫃集散站,另外有船舶代理、船舶運送、裝卸、承攬、理貨等十個行業,未來如果其中一家獨大,其他業者就會面臨到生存的問題,這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散雜貨的部分,比較關心的是倉庫的總面積跟實際的容量,是否有減少?所以要盤點。

 郭添貴局長從生態地圖的概念談港口的發展

 


基隆港港區功能調整

15座碼頭變成10.5座,減少了4.5座,設計量不變。散雜貨19座碼頭變15.5座,重點是重蓋了幾個倉庫,把東6、7和西14、15,這四座散雜貨減少的部分,透過西16轉為多功能碼頭,跟西6、27改建,將原來的7座倉庫變成5座倉庫,這7座倉庫真正盤點的容量是1.7萬公噸、面積7500坪,變成5座變成1.4萬坪增加了將近一倍,達到最有效的利用。客運仍然是6座不變,但未來可以同時停五艘郵輪(4艘Cruise、1艘Ferry),這是對基隆整體東櫃西遷、軍用碼頭西遷跟散雜貨、郵輪、貨櫃做整個通盤的盤點,未來整個都可以達到解決。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郵輪本身除了母港可以從廊道通關以外,其他因為基隆下雨或大太陽,希望提升旅客服務,讓兩艘郵輪隨時停靠,未來全部通關都是在冷氣空間裡,一樓做停車、二樓部分做通關部分做商店、三樓就是做市民的空中花園。

 

臺中港產業生態地圖

臺中港的主要面對的是貨櫃跟散雜貨,臺中港的散雜貨是大宗,比高雄港更多,主要是砂石、煤炭、水泥、熟料、爐石、細沙,這些逸散性貨物都要符合不揚塵、不落地的原則,採密閉式倉儲,德隆發展出自走式自動化卸料機。未來政府政策中2025的非核家園,核能沒有了改靠燃煤,現在LNG液化天然氣約30%,未來要增加到50%,台電、中油的LNG都在臺中港;煤大概現在40%多,未來要降到30%。

 

臺中港重大建設計畫

台電、中油新建LNG接收站,把比較危險的部分移到港外,變成是獨立出來的第二碼頭。106號、5A、5B、36號碼頭等都要做離岸風電的產業專區,主要希望最後核心零件由臺灣製造,目前已經能夠自己做葉片。目前臺灣兩支離岸風電在新竹南寮漁港,未來2025年大概50%要由LNG來提供、30%為煤、20%是綠色能源,包括太陽能、水力和離岸風電。

 

整個產能港務公司參與了四項,第一個是風機預組裝基地,用重件碼頭來做,目前西門子、沃旭都是開發商;第二個是國產化,透過106號碼頭送出去安裝;第三個是運維母港,運維可以做多久?一支風機的有效壽命大概是20年;最後是針對人才的運維,安全訓練有一個專業的國際風能訓練公司。

 

大宗散雜貨,煤炭、銅土、砂石等這些未來會越來越少,會集中管理策略。

 

高雄港產業生態地圖

貨運業務中,這有五座的貨櫃碼頭在去年的五月已經跟長榮簽約,長榮原來在四櫃、五櫃;陽明的子公司--鴻明,旁邊是APL,二櫃是萬海跟OOCL,未來這邊就會做微調。貨櫃的微調,長榮來了後,現在鴻明在70號碼頭的量已經飽和,六櫃是高明,APL本來100多萬TEU剩一半到新加坡。五櫃誰對這個最有興趣?像HMM、現代、OOCL、萬海等。萬海現在已經飽和,但還有50萬TEU在香港,希望他能夠回來,所以我們會做微調讓萬海這邊增大,未來整個加起來總量會到200到250萬TEU。

 

散雜貨目前減少了幾座碼頭,因為在99年有被高雄市政府由港埠用地劃定為特種文化專區,這是都市計畫。前年的時候本來2號是總公司辦公室,3號是香蕉碼頭, 16、17、18、21號都是做國內線,等到110年的5月份中島199座的儲槽遷石化專區以後,這邊才會移過去,未來在洲際二期的散雜貨會提供4座碼頭,和中島加起來會是9座而不減反增。

 

散雜貨主要真正的問題是目前的作業部分,第一個是船的問題,譬如說一艘散雜貨船裡面有三個貨主,目前的作業量是A貨主先下,再輪流B、C貨主,可能在碼頭的時間就會很長;第二個是人工和一例一休的問題,現在只有兩班,作業時間就需要更多。實際上不是碼頭要增加,而是分配和作業效率的改善,未來會跟航商再好好討論。

 

高雄港是地主港,120、121號在做自營碼頭,效益也不差。綜上,我們的本業都不能少。

高雄港各碼頭分配和作業效率的改善仍有進步空間

 

國際水岸開發典範

 

不管是德國的漢堡、法國的馬賽、新加坡的克拉克到馬尼拉灣,都掌握了一個狀態,把原來相關的碼頭如散雜貨、貨櫃的碼頭就會往比較偏遠的地方遷,這是一個共同的做法,會發現新加坡現在3千多萬TEU,未來他可以到6千萬TEU的能量。國際水岸城市打造出金融商務、娛樂、休閒及遊艇的複合機能空間,帶動經濟發展。

 

臺灣港群轉型活化

 

高雄港發展軌跡

來看高雄港的發展軌跡,把舊港區的這四座5、6、7、8碼頭,調整機能到中島,未來這邊遷走就會增併五座,外島這邊有四座加起來就九座。哈瑪星和第一船渠的部分,哈瑪星是1904年填出來的,以前鹽埕、哈瑪星都是潟湖,從這裡舊港歷史的修整門戶,棧二庫是1941年蓋好的,所以把整個歷史建築留下來。11到15號碼頭會有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海洋文化流行音樂中心,然後新灣商貿生活是16到22號碼頭會比較晚,正在蓋的是未來TIPC的辦公室,並有旅客的通關設施,預計將會在明年1月完成,形成新灣商貿的生活圈。

 

高雄港土地開發四部曲

開發的策略四部曲,第一個一定是先讓人聚集,做任何事情一定要讓人知道這個地方,人一定要先來。像駁二、棧貳,創造一個點,而如何快速的讓人來?例如白色旋轉木馬就是整個棧貳的關鍵,臺灣的旋轉木馬到處都是,但這裡是白色的讓大家覺得很新奇。現在年輕人很厲害,拍照打卡就散播出去了,大家會好奇這個裝置藝術都不會動,通常白色是底色以為還沒弄好,擺在那邊三、四個禮拜,行銷到最後階段開始會動了,造成打卡超過一百萬的熱潮。

 

在棧貳會發現不漆油漆,因此營造該有的氛圍--工業風,這其實是設計過的行銷心理學。如何啟動消費者的購買慾望?為了啟動,就會設計一個自己在裡面坐下來,往外看景色是最好看的,現在的面海側都是玻璃,歷史建築為了打成玻璃和文化局要不斷的溝通。

 

進去裡面就是氛圍,右邊安排路易莎、左邊泡泡咖啡,再來是小紅麵館等,商店是怎麼安排的?都跟消費心理學有關,要有一個掌握--所有不賺錢的都要自己做,不會賺錢的是什麼?就是土開公司的文創區,以塑造氛圍角度,讓有購買慾望的人去其他地方消費,就達到我們「合作共享」目的了。

 

就像百貨公司,平台經營、統一管理,我們做硬體後招商收租金,商店的戰力強度越強的我們就可以收越多,開的是臺灣港務公司的發票。再來要做整個滾動式的檢討,像高雄巨蛋的例子就知道,不可能高雄做不起來,不可能港灣做不起來,而是切入點不對。事實上棧貳庫不是真的百貨公司,當時是設計「來坐、來甲涼、來玩耍」的概念,比重餐飲70%、文化25%、展覽5%,裡面小紅和泰山的營業額最高,棧貳庫匯聚職人文創品牌,這樣的形態和以展覽、文創為主的駁二差異化出區隔。

 

 

高雄舊港區開發行動計畫

航商業者、郵輪業者、貨櫃業者和散雜貨等,都有個人的本位主義,TIPC如何讓這樣大的腹地去做最好的應用,保留各個行業,未來可以往外、再往上的發展空間,然後把剩下來的土地拿來做開發。或許大家現在覺得快了一點,但不掌握時間,要等到什麼時候?如果說要慢慢來,一步一步去試市場的水溫,這部分要如何做?TIPC未來的幾年才能夠做得更多。

 

合作共享、邁向國際的部分,海洋國門跨國企業總部會是最後開發,今年會預計完成大港旋轉橋(全亞洲第一座)、海洋文化流行音樂中心、遊艇專區、捷運黃線與輕軌等。合作部分,現在第一個是棧貳庫自己開發,後面幾棟是ROT,找人來合作、投資,但最需要克服的是跟地方政府的協商正在進行。

 TIPC如何讓港區腹地去做最好的應用應及早思考


基隆港發展軌跡
基隆日本時代的樣子,基隆比高雄早開發,完成開發最早的城市是安平,是荷蘭人來開發,有做了兩座城堡非常的成功--熱蘭遮城、赤崁樓。基隆主要是旅運設施升級暨呂孕婦和商業大樓開發,西4-6旅運複合大樓招商,面積達4公頃多;西2、3倉庫歷史建物整建旅客中心,通關效率到109年時將可從每小時400人提升到3180人;東3、4旅客空中旅廊,185米的空中廊道。

 

港口觀光發展願景

基隆港大歷史場景、花蓮港左岸觀光、臺中港2.0、安平港歷史風貌園區、高雄港亞洲新灣區。臺灣港群蛻變轉型,點亮航港未來發展。

郭局長與學員們合照


  • 喜歡此專欄請按讚9

返回列表 上一篇
status
資料處理中,請稍候...資料處理中,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