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航港大未來
臺灣港群108年10月號 2019-10-04
港口發展與地方關係

港口發展與地方關係

  • 瀏覽人次:416
  • 紀錄整理:馬千惠、鄭凱文

臺灣港務高雄分公司與中華海運研究協會合辦108年海運精英講堂「航港產業的大未來」,邀請臺灣港務公司歷任董事長、總經理主講,以具前瞻性與全面性的高度談航運及港埠的經營與未來發展趨勢,本刊編輯室與高雄港務分公司特別彙整編輯講堂中精彩內容。

主講人:新北市政府財政局局長李泰興


重要經歷:交通部主任秘書、臺灣港務公司總經理、交通部臺中港務局局長、交通部會計長、行政院主計處副局長


前言

我在去年12月25日到新北市服務前幾乎都在中央機關單位,前18年在主計部門(主計處)、會計,後來到臺中港務局當了2年局長,之後擔任港務公司總經理4年半,再到交通部主任秘書,我的公務生涯好像沒有做過重複的工作。

 

以前在中央,後來到港務局、港務公司時,沒想到現在我自己到新北市財政局,新北市是我第一個到地方服務的單位,這也是一個人生很好玩的際遇。我服務時的港務局或港務公司,簡任官至少2、30人,但是在新北市財政局下有稅金處,800多位公務人員中簡任官只有4人,很多地方稅務人員,可能高考進去是六等稅務員,到退休可能七等稅務員,意思是中央目前的組織、預算或資源分配上,地方跟中央的差異是很大。

 

臺灣港口現況

臺灣的港口常面對比較大的壓力,尤其基隆和高雄港接近市區,地方其實對港口的印象是有郵輪來、坐郵輪,然後是散步、吃美食、購物的地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印象?因為地方首長到國外考察港口,到了港口都被帶去看碼頭旁的商場、水岸設施、郵輪等,有時候不會被帶去看貨櫃碼頭,自然認為碼頭和港口模樣就是如此,然後要有讓民眾休閒的地方,世界比較有名的港口內港區都是,這會誤會認知港口不是發展貨運的地方,而是只發展客運及觀光。

 

如果這個港口離市區很近,像整個基隆的發展幾乎跟港口息息相關,就會讓人覺得所看到的貨船,不符合印象中國外港口,會希望港邊就停郵輪和渡輪。越接近市區,期待跟迫切感就越強。

 

新北市我們唯一轄區就是臺北港,但臺北港離市區比較遠,與市區的發展比較沒有關係,對地方是有疏離感的,不會覺得這個港口是在境內,而是中央在負責。所以去到地方才暸解到地方對港口的認知跟以往不一樣。臺中港現在因為三井Outlet設置的時候還蠻熱鬧,一個港口招商成功是一個團隊的努力,也應該要去思考這個港口的發展是否與地方期待吻合。

 

港口跟地方的關係,最主要的是「期待落差」要如何縮短?以臺中港來說,臺中的注意力會移轉到港區,如果三井Outlet做得成功慢慢把客人引進來,地方就會開始把關注移到港區。

 

很少看到港口還有座小橋流水,高雄港水花園算是臺灣的特色。釋放空間要想:自我的特色是什麼?引導的客層的定義要想清楚。因為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很喜歡將別人的成功擷取複製,像東港鮪魚季一成功,許多地方開始很多類似活動,臺灣很多東西都是不斷在複製,熱潮過了很難吸引人。如果說要創造港口的景點,就變成要有特色及創意,像安平做遊艇碼頭也期待能夠成功。

 

地方期待的港口發展

在地方財政局100多個員工,一年設備費扣掉電腦後不過買一組沙發,能想像嗎?然後一年可以用的錢,扣掉繳稅、水電剩沒多少錢,這是結構性的問題。

 

地方的期待跟港口發展,對港口想像除了做運輸、工業中心及物流中心外,港口最主要是帶來人流、金流和物流,所以希望做觀光、休閒、遊憩、商場、住宅及產業。舉例來說,橫濱很漂亮,長官去看到那邊;接下來神戶港旁邊是大學,它把大學就蓋在港口旁邊很漂亮;去美國舊金山就看到海獅和海豹,還有商場雪梨旁邊都很漂亮有賣場,熱內亞港的倉庫都拿來蓋住宅,所以倉庫也可以拿來做公寓,然後租給藝文家、年輕人。所以地方對於港口,希望符合世界潮流,符合地方期待,但是相對的,對港口的發展到底有沒有利就要去思考。


新北市政府財政局局長李泰興提出港口發展與地方期待間的落差



港口對地方貢獻

以臺中港為例,港區面積總計11285公頃(陸域2903公頃、水域8382公頃),配置14個專業區,供發展能源、電力、鋼鐵、石化、倉儲、物流、港埠服務、觀光遊憩等特地用途產業進駐。其中自貿區面積662公頃,出租率90%,進駐事業31家,尚可出租土地351公頃。

 

營運實績-貨物裝卸量,107年度合計12936萬TEU,整體裝卸量較去年上升0.53%,其中散雜貨6785萬TEU、貨櫃174萬TEU創下新高。客運碼頭位於18、19號碼頭及30、31號碼頭,定位臺中港為兩岸渡輪母港,並有不定期國際郵輪掛靠港。現有客運航線:兩岸渡輪有臺中-平潭(海峽號)與臺中-廈門(中遠之星)、國內航線為臺中-烏坵(金門快輪)。

 

臺中港這麼大,對台中有什麼貢獻?第一個港務公司投資廠商有44家,年租金收益有7.26億,投資有220億,創造港區4200個就業機會,如果你今天是市場,會不會感動?年租金收益是否可以再增加?可否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我們現在為了解決臺北港交通問題頭很痛,台61線、64快速道路現在上下班堵車,民眾就反映了,只要一塞車就認為交通局為什麼交通問題都不解決,其實61線是省道、64號是快速道路由公路局管轄。這就是說當你去地方才發現,當港口一直在說它帶來什麼商機,帶來什麼好處的時候,但對地方政府來說呢?

對地方來說,客運的好處不大,搭中遠之星或海峽號都好,透過聯外道路馬上就接到臺北市或其他地方,也不可能在當地消費,所以對新北市和臺中市政府來說,這些對地方的幫助不大。而且地方發展觀光有個特色,絕對不敢說只發展臺中港「單個」觀光點,而是同時推廣高美濕地、后里的薩克斯風、大甲鎮南宮,全部都要推廣。

 

現在三井Outlet商場的旅客很多,對地方是有幫助的,有商場就有就業機會,可是政府的商展、汽車體驗館、主題樂園,再來就開始放大說可以做什麼。

地方財政狀況

為什麼地方一直覺得中央的港口做得很好,但對地方幫助不大?目前「稅收」最多的是「所得稅」,一年收約一兆。營業稅大約4千億,所得稅90%都是歸中央,10%放在中央統籌(中央把稅收進來再分給縣市政府),再來營業稅只有分40%、貨物稅10%給地方,然後剩下都是歸中央。

 「遺贈稅」80%是縣市,縣市就是給鄉鎮,然後中央分成是20%,然後剩下的直轄市就是各50%。地方最高的就是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房屋稅,6都加16個縣市,22個縣市的稅加起來就是地方稅,土地增值稅、地價稅、房屋稅、牌照稅、契稅、娛樂稅和印花稅,所有縣市加起來差不多3500億,由22個縣市、直轄市分,還包含鄉鎮公所,所以長期以來地方的收入就很少。其實地方人事費支出最大的是國中小與高中的老師,像新北市一年光是國中小、高中職的老師,包括公務員和警消,一年的人事要700億。地方一年稅收才多少錢?大概是1300億,但是人事就佔了快五成多,接近六成,接下來就是社會福利,如敬老津貼、老人裝假牙健保費補助,還有長者三節禮金,還有個問題是台灣的老年化在2018年比率是17%,到了2020年我們是25%,到了2030年是33%。


表:我國主要稅課收入分配情形 
(單位:億元,%)

我國主要稅課收入分配情形

表:107年度直轄市財政狀況                             
(單位:億元,%)

6都直轄市

歲入預算數

稅課收入

占歲入預算數比例

自有稅源收入

占歲入預算數比例

臺北市

1644

1224

75%

1495

91%

新北市

1467

902

62%

1160

79%

桃園市

928

586

63%

739

80%

臺中市

1103

702

64%

837

76%

臺南市

849

475

56%

593

70%

高雄市

1223

730

60%

935

77%


表:以新北市財政局為例

預算員額(含非正式人員

局本部                                 153人

稅捐處及所屬                      935人

合計                                  1088人

可彈性運用業務費

局本部                          3000千元

稅捐處及所屬             30000千元

合計                          330000千元

辦公廳舍           

局本部                                    1處

稅捐處及所屬                       10處

合計                                     11處

一般設備費

局本部                            100千元

稅捐處及所屬               3000千元

合計                             3100千元


港口發展如何符合期待

港口對地方財務挹注有限,臺灣七個港口全部加起來,一年的地價稅跟房屋稅13億,這就是直接貢獻,再來是盈餘的18%約9到10億。間接的就是帶動地方就業人口,增加廠商投資和協助地方建設、辦理公益,但是就業人口及廠商投資中,就業人口繳的綜合所得稅,廠商投資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全部都是國稅,只有透過中央統籌分下來,但以新北市來說一年只有60億。

新北市政府財政局局長李泰興演講



另外港口有個特色,就是港區的土地只租不賣,那如果廠商來進駐我工業區的話,工業區的廠房及土地可以買賣,買賣會賺土地增值稅跟契稅,但港區土地都只租不賣沒有交易,沒有交易就沒有稅收,所以不管進來多少都沒有交易。

 

地方對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想法,市長有他自己對城市發展的一些想法,可是往往港口發展是因為「需要」,產業類別的需要,港口定位的需要,會去做專業區的配置及特定產業的招商,招商設定某一個特定產業,像供電產業、石化產業,但這可能跟市長當初競選的理念不一致。也因為現在都市計畫的流程繁複,如果今天港區的發展跟我說要這樣做,事先卻沒溝通好,只以港口發展的思維去思考,可是市政府不一定是這樣的想法,到最後又要重新來的話就會非常繁雜。地方的想法是多樣化的,像是觀光推廣的角色中,港務公司要多面向而不是單向的。

 

最後,港務公司還是要回歸專業,因為對地方來說他們對港口不是很了解,要多考慮到地方的感受,那同時地方對港口還是要尊重專業。不過最重要的就是中央跟地方的溝通,因為在地方對港口不是很認識,如果沒有透過一些機會或是管道好好去跟地方做溝通,很容易二分法而兩敗俱傷。希望將來港務公司要去跟地方談港口規劃的時候,我還是強調同理心對待,港口跟地方溝通的時候不要只強調貨物量可以成長多少,應該要去講說如果港口這樣規劃,你政府可以怎麼規劃,大家要怎麼創造雙贏。


再來談港口的發展,中央還是要以港口的條件跟區位發展客貨或觀光,其實有些港口是沒辦法走觀光的,然後地方也不能要求中央說港口怎麼發展客運或觀光,現在內港區發展觀光、休閒跟遊憩是因為鄰近市區,站在地方觀點民眾不希望有噪音或交通問題,但外港區還是要發展。

 

在港口效益,就是中央在本身受益之餘,要思考對地方的回饋,這個回饋是很多元化的,可說是金錢回饋、公益回饋或是幫助的回饋。中央跟地方對於回饋的方式要取得共識。

 

最後是對於港口的期待,我還是強調中央不能給予地方政府過於不切實際的期待,不要去畫大餅,然後到時候做不到。地方政府對港口的期待要多面向,不要偏頗,中央跟地方的港口期待應該透過不斷溝通來縮短距離,縣市首長來說要的就是政見有沒有辦法落實,地方的要求不像中央是國家大政,所以我們在處理地方民意代表的意見,像是水溝通不通、路平不平、路燈有沒有亮或是違規有無取締,地方整個政治的生態上對於這種港口的發展不會很在意,他最重要的就是港口不要造成地方的困擾,再來就是對財政有實質的幫助,之後就是希望可以帶動周邊的商業開發及利益。

 

每個地方你不能用一套模式去跟他們溝通,你必須要不同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每個政治它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像基隆跟高雄離市區很近,臺中慢慢也會對臺中港的要求會不一樣,要不同的策略去應用,這樣才會讓地方政府覺得港口來這邊跟我是好的溝通。


新北市政府財政局局長李泰興演講後與同仁們合照

  • 喜歡此專欄請按讚4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status
資料處理中,請稍候...資料處理中,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