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特別報導
臺灣港群11月號 2018-11-02
花蓮港第四期擴建時期

花港鳥踏石仔村

  • 瀏覽人次:508
  • 撰稿:黃義翔

激濤湧起,清白的浪花用力地打上那獨自矗立在港邊的白燈塔,岸邊觀浪的人們驚呼著,細碎的浪白在呼聲下起落,海風狂烈的直直迎來,強勁的風勢讓人穩不住腳,颱風的輕狂捲起了漁村的記憶。



激濤湧起,清白的浪花用力地打上那獨自矗立在港邊的白燈塔,岸邊觀浪的人們驚呼著,細碎的浪白在呼聲下起落,海風狂烈的直直迎來,強勁的風勢讓人穩不住腳,颱風的輕狂捲起了漁村的記憶。

這裡是花蓮,花蓮的漁村─鳥踏石仔村,漁民在附近行船時看到的礁石,退潮時總是吸引海鳥的停佇,成了村裡獨特的一景,就起了這個名。鳥踏石仔村的形成要從日治時期說起,琉球人以及龜山島民因為境內政治或是生活問題在19世紀末左右進入花蓮,來到了鳥踏石,以漁業維生的琉球人以及龜山島民,在海邊發展了漁業,而鄰近的居民為求餬口也向人潮匯集起來,就這樣慢慢聚成了鳥踏石仔村,在鳥踏石這個地方發展了屬於他們的第二人生。

在日治時期末期,大約是1930年到1939年的時間,花蓮港廳第五任廳長江口良三郎認為花蓮港廳的發展亟需一個港口,才能夠發展得更順暢完全,向日本政府提出了築港的需求,但日本政府對於花蓮港廳的印象只有荒蕪貧瘠,對花蓮港廳的開發並不積極,多次否決了江口良三郎的請求。在經過了很多年各種努力,終於在他的任內之後,第七任廳長豬股松之助任職時取得築港的機會,開始在這美麗的港灣築起花蓮港。

花蓮鳥踏石仔舊址相對位置


在築港的過程中,鄰近在旁的鳥踏石仔村也暫時繁盛了一陣子。由於築港完全仰賴人力,除了官派人力之外也吸引多數打工族群,人潮聚集,也引來了雜貨或是酒家,在這漁船燈火之後,夜晚的霓虹依舊閃爍,為鳥踏石仔村的商業發展帶起繁榮。只是,在築港後,人潮慢慢散去,鳥踏石仔村又回復原本的漁村清靜,藍天白雲,海浪波濤,徐徐海風吹起漁村悠閒,只剩下漁船進港時的叫喊,還聽起來熱鬧繁忙些。

砲火聲響,艷紅的太陽從山邊落下,青天白日上了臺灣的天空。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在1946年接收了花蓮港。國民政府遣送了琉球的漁人,開始慢慢接收整個包含了鳥踏石仔村的花蓮港區,自此鳥踏石仔村的規模開始減小,所幸當時並未強行逼迫,讓鳥踏石仔村此時還是風景依舊,唯換了片天空,改了新的規定,來了一些新的人。

在政府政策之下,東部唯一國際港,花蓮港展開了一連串的擴建,終在第四期的時候完全改變了整個鳥踏石仔村的命運。因為擴建的緣故,徵收了整片土地藉以開發擴建,強制搬遷整個漁村,在與政府的周旋進退之後,成全了公共利益,鳥踏石仔村自此走入歷史。

一聲令下,獨自承受暴風狂雨的白燈塔灰飛煙滅,風浪捲走了殘骸,白色的浪花將不再襲上亮白的燈塔,只剩波濤記憶著從日治時期就閃爍的導引,爆炸的模樣成了岸邊人們對這裡最後的一幕,火光煙幕燒成焦點,記憶存在不捨的情懷中,海浪沖上鳥踏石仔村的土地,卻觸碰不了熟悉的那些身影,這裡已成了曾經的漁村,那些回不去的過往。


  • 喜歡此專欄請按讚13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status
資料處理中,請稍候...資料處理中,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