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心靈饗宴
臺灣港群11月號 2018-11-02
人浮於愛書本封面

閱讀《人浮於愛》

解讀人性、權力、金錢與愛情糾結的故事

  • 瀏覽人次:262
  • 撰稿:許婷雅

心彤、毅夫、小琪與顧醫師的故事。 心彤曾經深信,相愛的人必定能夠長相廝守。為了毅夫,她將自己裹上層層謊言,好與毅夫「董事長」兒子的身分相襯。學歷是騙人的、工作是捏照的,這樣的愛,還算不算得上是真的? 在認識顧醫師之前,小琪沒有想要卻買不起的東西。在認識顧醫師之後,她才發現,有些東西並非買不起,而是打從一開始,就沒有標價……

愛得深,就是幸福嗎?那些彼此爭吵、傷害的人,難道愛得不深嗎?

是什麼讓「愛」如此具有吸引力,煽動著心彤、小琪,以及無數的戀人們,不惜冒著溺斃的危險,前仆後繼,只為跳進湍急的河水裡,談一場載浮載沉的愛情


關於侯文詠

侯文詠(1962年6月9日-),臺灣作家、醫師,曾榮獲省新聞處短篇小說首獎,中華文學獎、小說獎、散文獎,全國學生文學獎第五、六、七屆散文佳作及小說第三名和佳作,共計獲獎三次。寫作領域橫跨小說、散文、社會文學、評論。擁有內科、麻醉科專科醫師資格,曾任臺大醫院和萬芳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及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目前專職寫作。

暌違六年半侯文詠終於再度於2017年推出小說新作《人浮於愛》,也是他第一部愛情長篇。融會先前作品主題中的權力、名氣,再加上這次嶄新的愛情議題,具體而微地結合物質和精神層面的元素描摹,是他創作歷程的里程碑。維持他一向對社會擁有的深刻關懷,探討金錢、慾望、權力包裹糖衣下的愛情面貌,作者拋出這一記變化球之大哉問,秉持一貫作風並不打算給出絕對答案,因為他認為「人生的養分來自問題,而不是答案。」,每個人如何接住這顆球的方法、路徑都不同,銘刻出的自我解答也各自殊異,重點在於先得發覺問題才有獲得成長的空間。

人很奇怪,明明知道怎麼做才能獲得幸福與快樂,卻會做跟自己願望相反的事。那看似不經意的一個選擇,決定了人的命運。
「我透過小說討論當代的議題,《白色巨塔》寫權力、《危險心靈》寫教育、《靈魂的擁抱》寫名氣,這次《人浮於愛》寫的是愛情、慾望與金錢。」,「我寫的每一本書,都是我拋給讀者們的提問。」,侯文詠表示藉由《人浮於愛》:我想探究的是,人真的有自由意志嗎?為什麼人往往會做出違背初衷的選擇?」看似自由地選擇卻屢屢將小說人物導向悲戚的命運中,起初不顧一切地跳入愛情,並沒有迎向童話般的快樂結局,反而被現實的洪流拍打的體無完膚。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面臨抉擇,決定的主體是自己的心靈意志,為何選擇的結果卻背離原初的想像,落入悲劇般的宿命輪迴?要探究愛情的選擇終究得回到人性,以及人性所衍生出的體制命題來作檢視。

侯文詠過去常在小說裡寫個人對體制的抗爭,寫小人物沒有選擇的無可奈何,像《危險心靈》的主人翁國中生小傑與教育體制的拔河,但《人浮於愛》的心彤和小琪都是「有選擇的人」,卻屢屢做出看似最不合理、最不應該的決定。也許在愛情的邏輯運作中,你我以為的自由自主空間,常被其他隱藏因素限縮的狹小窒礙,他說「我們創造了某種愛的邏輯,但是這個愛,回過頭來制約了我們。你所想像的幸福,其實是外在加諸的標準,多少人真正想過:到底自己想要的自由是什麼?」我們創造的愛情邏輯不也是某種條件限制、不成文的體制,它平時潛藏在我們的內心當中,當抉擇時機點出現時便影響了心靈天秤的高低傾向,衡量孰輕孰重進而導出愛情選擇的結果。

我們想像的愛情是由許多條件編織而成,這樣的愛情回過頭來制約了我們,猶如金絲雀的鳥籠般阻卻了展翅飛翔的自由能力,久而久之愛的能力如同收束久了的翅膀一般萎縮退化,失去愛人能力的同時一併失去了寶貴的自由。透過有選擇之人卻作出沒有選擇的決定,揭示出看似自由的愛情選擇其實也是在金錢、慾望、權力所編織出的社會價值、邏輯體制下在運作的,只是我們往往習以為常而不自知。唯有察覺這些外在加諸的標準,才有得以跨越制約的機會,重新思考真正的自由與愛情的真諦。


愛情是一種信仰,兩個人相信就存在,任何一方不相信便不存在。

人們奮不顧身地跳入愛情的湍流中載浮載沉,飄蕩浮沉之後可曾記得或釐清最早的初心,究竟追求的是愛情還是金錢或其他,抑或早已模糊了界限,澄澈的本心、真誠的愛情是否存在?如果我們都分不清實際要的是什麼,所謂的選擇能反映內心意志的投射嗎?迷惑於物質所偽裝的愛情表面,卻忘了愛情是因相信而存在的,當一方不相信了原本存在於雙方之間的愛情便消融瓦解,當初的追求變成了作繭自縛的枷鎖,於是對快樂的追求就變成了痛苦的來源。


痛苦,往往源自於我們對快樂的追求

「快樂,是給予之後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作者的這句話或許解答了書名之謎「人浮於愛」的箇中原因,情海浮沉欲尋快樂卻得痛苦,是因為顛倒了因果關係,忘了要先付出而非先索求。愛情的真諦是真誠而非算計,這本書珍貴之處在於以愛之名,道出似愛卻非(真)愛的盲點。愛是信仰是給予,當你不信仰不付出,愛便蕩然無存消失無蹤,無所憑藉的結果自然就會浮之於上,如同浮萍般漂泊無根。


為何侯文詠要經由虛構的人物寄託以愛為名訴說對愛情課題的探問,訪問中他引用了魯迅在短篇小說集《吶喊》中的自序來做下了註腳:「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他的愛情醒世箴言寓意綿遠悠長,「如果你不察覺,當然就完全沒有機會擁有。但如果你察覺了,至少你是有機會的。」這番話徹底標誌出他對讀者的期許,希望人們有所覺察慣常邏輯的囿限,省思條件之外的愛情本質,回歸縈繞侯文詠作品中始終不渝的精神宗旨─人性純粹的初衷。

  • 喜歡此專欄請按讚5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status
資料處理中,請稍候...資料處理中,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