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心靈饗宴
臺灣港群6月號 2018-06-01
星空之下永遠有路

閱讀《星空之下永遠有路》 解讀創意

  • 瀏覽人次:468
  • 撰稿:Molly

我們常常都會覺得沒有路,以為「路」就是這樣了。但路永遠不會走盡,因為創意讓我們永遠有路,其實創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拿著地圖,走的是別人走過的路,勇敢把地圖丟掉吧!因為如果身上帶著創意,走的就是自己的路。


我們常常都會覺得沒有路,以為「路」就是這樣了。但路永遠不會走盡,因為創意讓我們永遠有路,其實創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拿著地圖,走的是別人走過的路,勇敢把地圖丟掉吧!因為如果身上帶著創意,走的就是自己的路。


姚仁祿1950年生於臺灣臺北,東海大學建築系畢業。是知名建築設計師,現任大小創意齋負責人及慈善、人文、藝術、媒體等基金會董事,並於2012年榮獲第十七屆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傑出成就獎」,致力推動以創意為核心的價值觀。

而本書主要是收錄姚老師在《遠見》雜誌、《東方企業》雜誌、專題演講等文章,為讀者重新闡釋創意。書中包含六個部分,第一部是〈與星對話〉,路永遠不會走盡,我們若帶著創意,走的就是自己的路。即使手上有一張地圖,也要勇敢把地圖丟掉,因為地圖上的路,是別人去過的地方,只有創意,讓我們永遠有路。

第二部是〈重新定義〉,身先士卒,做沒人做過的事、走自己相信會成功、但沒有任何保證的路。就像賈伯斯敢於重新定義產業,走出不一樣的路。

第三部是〈美學品味〉,美的關鍵在於能不能很漂亮地表達自己與自然之間對話的結果。例如「吃得好」就是透過「吃得美」,表達自己與食物之間的對話;「好的建築」除了物質的競逐外,還要有人文的深思熟慮。
 
第四部是〈趨勢姚言〉,脫離上個世紀的創新軌跡與思考邏輯,放膽催生新價值,才能積極面對能源危機、全球暖化、經濟風暴、人口老化等新世紀危機。第五部是〈閱讀書香〉,分享姚仁祿在閱讀中,觀察到創意、人生等種種觀點。第六是〈Q&A〉大小創意讀者來信七篇問與答。

 

我永遠不會忘記,首次與姚仁祿老師接觸,是在106年5月的TIPC非主管共識營,當時姚老師曾經提過「真善美」是改變世界的三個能力,首先透過大量閱讀實踐「真」、持續對萬物的好奇力是為「善」、最後用品味導航所續航的想像力作為「美」,重新滋養我心中的培土,腦內所激盪的火花,是我此生看過最美的煙火;先認識姚老師,再透過拜讀此書,更可以感受到,姚老師對於力推「創意」的價值觀。

本書引述畢卡索(Picasso)一句話:「有一些畫家,將太陽,變成畫布上的一個黃點;卻有一些,通過藝術與智能,將黃點變成太陽!」(There are painters who transform the sun to a yellow spot, but there are others who with the help of their art and their intelligence, transform a yellow spot into the sun.),而姚老師在本書中告訴的我們,前者,讓人理解;後者,令人感動;現在就跟著老師的腳步,用創意尋找你的未來!

 

創意,是梵谷內心的熱

本書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偉大的創意,都要丟掉地圖,勇敢的航向未知」,因為星空之下永遠有路!本書中,姚老師舉了一個例子,是唐麥克林的一首歌,梵谷的「Starry Starry Night」,查特亞金斯用吉他彈得非常好,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唱這首歌;齊豫唱這首歌也非常動聽;同樣是唐麥克林,他年輕時與年老後唱這同一首歌,歲月讓他的演唱韻味如此不同。

所以,創意讓我們永遠有路,同一首歌可以有這麼多不同的唱法!在 YouTube 上,看看有多少人用梵谷的畫搭配這首歌,顯示其中的情感。梵谷的誕辰125周年,導演Dorota Kobiela跟製片hugh welchman發起了一個計畫,一部全用手繪油畫構成的電影《梵谷:星空之謎》(Loving Vincent),用來紀念這位生前窮困潦倒的天才。我看過這部電影,也就更感受到了這就是姚老師要說的重點:「創意讓我們永遠有路。」


想像我們站在地球上,想像地球是其中的某顆行星,在這麼多的星星之間,我們怎麼可能沒有路?怎麼可能沒有路!想像繁星閃爍,暗示著無限的可能」,這是姚仁祿想分享的概念。


當我們覺得沒有路時,不一定是走絕了路;把頭抬起來,看到天上的許多星星,它會暗示著各種各樣的可能。當這種種的可能與現實生活碰在一起,我們會有許多不同的機遇,尤其各位都是經過社會歷練的人,能理解我們一生會碰到很多際遇:也許是寒夜的星空(冷得要命);也許是多雲的星空(看不到星星);也許是奢華的星空(你也許會發現自己在人生的某個時刻餘錢太多);也許是倒影的星空(分不清楚哪邊是真?哪邊是假?)也許在星空中,看見流星的影子…。

 

創意,是水天相連的闊

「星空」是梵谷過世一年前畫的,三十七歲他就走了,創意是梵谷內心的「熱」,可是他覺得沒有路,於是自殺。其實以他心中的那股熱,他一定有路。一般人在看某樣東西時,常常有見樹不見林的通病,姚老師舉例來說,當我問你「這是什麼?」,你一定會回答「這是桌子」,可是當我們有水天相連的闊,也許你會開始說「這是教室裡的一張桌子」,再闊一點想,你會說「這是港務大樓一樓辦公室裡的一張桌子」,再闊一點,你會說「這是一張有影子的桌子,因為它的四面八方有光線」;一覽無遺的能力很重要。

而誰擁有這個能力?四歲以下的小孩都有。當我們掃描一個四歲以下小孩的腦部,會發現他的腦神經細胞沒有連結,是空的,到了四歲就開始連結。七歲以後腦神經開始減少,這是因為我們被教育成「你不用想,你不用好奇,本來就這樣…」。

「本來就這樣」是一句很差勁的話,事情不是「本來就這樣」,是你以為沒有路,所以,就真的沒有路了。所以如果我們發現內心的火熄滅了,是很危險的。最重要的,是你的內心必須持續保有梵谷的那股熱,才能看到許許多多的可能。

 


  • 喜歡此專欄請按讚6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status
資料處理中,請稍候...資料處理中,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