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封面故事
臺灣港群春季創刊號 2018-03-02
臺中港港區道路節能照明

七大綠色港埠 臺灣的驕傲!

  • 瀏覽人次:1733
  • 撰稿:文/鄭博仁

自2013年啟動「臺灣港群綠色港口推動方案」以來,臺灣港務公司在各分公司齊心努力下,2017年終於完成七大國際商港全數生態港認證通過,並對外舉辦生態港認證發表會,啟動港區空汙減量儀式,以引領各港口航向港埠多元發展新視界。


自2013年啟動「臺灣港群綠色港口推動方案」以來,臺灣港務公司在各分公司齊心努力下,2017年終於完成七大國際商港全數生態港認證通過,並對外舉辦生態港認證發表會,啟動港區空汙減量儀式,以引領各港口航向港埠多元發展新視界。
   
台灣港務公司董事長吳宏謀在生態港認證發表會時表示,生態港是國際近年來努力提倡的觀念,而推動綠色港口一直以來都是港公司的重要政策,2016年通過高雄港、花蓮港、台北港的生態港認證, 2017年再通過台中港、基隆港、安平港、蘇澳港的認證,使我國7大國際港,均獲得生態港認證。


吳宏謀董事長指出,港公司持續致力於港區空氣品質的維護,包括推動出港船舶減速措施、靠港船舶接用岸電,以及進港船舶使用低硫油品等優先於國際公約規定的作為,以減少港區空汙,共同維護港區空氣品質。
   
而通過認證的七大生態港各有先天不同的環境條件,且獲得肯定的實踐方案,本篇為讀者一一解析。

高雄港 自動化與棕地復育並進
港區介紹
高雄港位於臺灣西南海岸,為臺灣海峽及巴士海峽交會之要衝,據美、歐、紐澳、亞洲環球洲際航線之交點,航線遍佈全世界,為臺灣主要國際港之一,港口貨物吞吐量約占臺灣整體港口貨物吞吐量二分之一,目前為世界排名第13大港口。
   
港區緊鄰高雄市區、臨海工業區、加工出口區以及旗津海岸之親水遊憩區,範圍橫跨高雄市6個行政區,並有愛河、前鎮河、第五船渠及鹽水溪等4條河川之河口匯集至高雄港之海域內出海。
   
商港區現有營運碼頭共121座,碼頭類型包含散雜貨碼頭、貨櫃碼頭、工業碼頭,港內商業活動含括造船及維修、石油產品加工、化學工業、一般製造業、休閒娛樂等。

生態港通過時間
2013年通過第一階段自我檢核(SDM),2014年通過第二階段港埠環境檢視(PERS),2016年通過生態港複評認證,2018年即將啟動複評認證作業程序。

最佳實踐案例
2014年
車輛清洗池  
高雄港中島商港區48號至56號碼頭為大宗散雜貨之裝卸作業區,主要裝卸貨種以煤炭、廢鐵、木屑、砂石、散裝水泥熟料等易引起懸浮微粒污染物之物質,而大多數貨種均需透過貨車轉運至其它地方,因此每年有近10萬車次貨車進出港區,易造成附著於貨車表面部分逸散性粒狀污染物質,影響港區、加工出口區及附近里民空氣品質。
   
高雄港務分公司為改善進出港區之車輛進出,所造成逸散性揚塵污染,及配合環保署於2009年1月訂定發佈「固定污染源逸散性粒狀污染物空氣污染防治設施管制辦法」相關規定,於中島商港區大宗散雜貨裝卸作業區之車輛運輸出入口,設置符合法令規定之4套自動洗車設備,以加壓沖洗設備沖洗車體及輪胎,完成沖洗之車輛方可駛離港區。
 

車輛清洗池(資料來源:高雄港環境報告書)


 

車子進入清洗區域清洗機器正在清洗的車輛

 


高明綠色科技碼頭
高明貨櫃碼頭又名洲際貨櫃中心第一期(第六貨櫃中心),其最初興建是為解決高雄港船舶大型化、裝卸量達飽和,及航商貨櫃基地分散不利經營之問題。
   
2007年9月陽明海運集團高明貨櫃碼頭股份有限公司與高雄港務局(高雄港務分公司前身)簽訂投資契約,以BOT合作方式投資,同時高明貨櫃碼頭股份有限公司亦因應科技環保技術趨勢,積極落實節能減碳,與高度的自動化提高碼頭作業效率,打造高明貨櫃碼頭成為世界級綠色環保現代化碼頭。
 

高明綠色科技碼頭貨物裝卸貨櫃裝上車

2016年
棕地復育
高雄港苓雅商港區部分土地為原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煉製事業部煉油廠所屬之苓雅寮儲運所舊址,儲運所已於1996年全面停工,並拆除油品儲槽及輸送管線等設備,該基地目前為高雄港港埠旅運中心大樓基地,惟在施工時發現基地有油污染土壤問題,導致建築工程停擺,經高雄港務分公司辦理場址補充調查,並由環保局至場址查證實屬為苓站舊址造成之污染。
   
經調查,原棕地受污染土壤移除深度約5.5公尺,港埠旅運中心之地下室開挖深度11公尺,場址如進行施工作業即可移除所有污染土壤,故協調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完成基地受污染土壤之移除整治作業。污染土壤完全移除後,可續辦地下室結構建築及大樓新建工程,避免重複施工浪費公帑,既進行原場址棕地復育,亦順利進行大樓之興建,達雙贏局面。


大宗散貨裝卸設施
高雄港務分公司為改善港區裝卸作業所造成逸散性粒狀污染物之空氣污染,及配合環保署於2009年1月訂定發佈「固定污染源逸散性粒狀污染物空氣污染防治設施管制辦法」相關規定,於中島商港區設置符合法令規定之遮閉式卸煤設備、防塵網、移動式噴霧塔等防制設備。裝卸作業共三種型式,以49號碼頭而言,雖保留型式一、二之作業空間,惟目前均以型式三為主要作業模式,以降低揚塵污染至最低。
 

高明綠色科技碼頭貨物裝卸(資料來源:高雄港環境報告書)

港區船舶進出港減速資訊揭露
因應行政院推動之全國空氣污染減量行動,以及環保署自2015年6月30日推動之高屏地區空氣污染總量管制計畫,臺灣港務公司自2013年起便以推動船舶進出港減速作為移動污染源空污減量之因應措施。
   
高雄港務分公司配合臺灣港務公司政策規劃,於2014年起針對進港船舶採宣導方式,鼓勵其於20浬執行減速,並以高雄港為臺灣港群中第一個示範港,除於2014年完成船舶減速查核AIS系統建置外,於2015年下半年率先啟動港區船舶進出港減速資訊揭露計畫,透過資訊揭露及公開表揚方式鼓勵航商自願性參與,共同打造環境友善綠色港口。
   
透過向高雄港航運業者宣傳減速計畫,將其船舶減速資料公開揭露於網站,並搭配頒發綠色船隊獎,預期可提高進出港船舶減速意願,預計進出各港之船舶減速達成率可逐年提升,依環保署推估本計畫於高雄港部分,溫室氣體減量可達約20,000公噸,氮氧化物(NOx)減量約500公噸。
   
本計畫的推行除有助於交通部展現運輸事業下移動污染源減量之成效,以及對於環保署落實全國空氣污染減量行動方案之具體實踐,高雄港務分公司亦可將推動的理念及成果行銷至國際航運業界。
 
基隆港  落實廢水處理淨化海域
港區介紹
基隆港自清光緒12年(1886年)建港後,為臺灣北部軍、商、漁用港,因緊鄰政治、經濟核心之大臺北都會區,成為北部首要海運樞紐。港區總面積約為572.2公頃(陸域約196.4公頃、海域約375.8公頃)。
   
基隆港港埠形勢渾然天成,為不可多得之天然良港,平均潮差僅有0.73公尺,但囿於港域狹小,水深不足之自然條件限制、又有冬季東北季風影響港埠作業環境,必須另闢蹊徑,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資源,始能滿足港口相關夥伴的需求。

生態港通過時間
2014年通過第一階段自我檢核(SDM),2015年通過第二階段港埠環境檢視(PERS),2017年通過生態港複評認證。

最佳實踐案例
碼頭逕流廢水處理設施
為檢討對港口區域之污染防治對策,以落實港區廢污水之管理與處理,基隆港務分公司爰擬定「港口區域污染預防及削減措施計畫」,針對基隆港碼頭及後線區域,採分期分區方式,逐步收集處理碼頭及作業區之地表逕流及廢污水等,以減輕港區廢污水排放造成鄰近海域之環境負荷。
   
近程計畫為將港區內砂石碼頭作業區進行相關逕流廢水削減措施工程設計,範圍以東岸碼頭區E19~E22碼頭及西岸碼頭區、W27碼頭及後線、W30~W32碼頭,開工場址範圍將設計及設置截流貯留設施,以有效處理逕流廢水,預估將現有逕流廢水處理削減率達60%以上,相關逕流廢水削減措施完成後之維護管理工作,交由現場倉庫轄區負責清理及維護逕流廢水削減設備。
 

基隆港廢水截流設施配置碼頭位置(資料來源:基隆港環境報告書)


港區汙水處理規劃
基隆港因長期都市生活雜排水及污水經由市區排水之河川等排水溝匯入該港區,使港灣海水中營養鹽含量甚高,加上船舶油污、垃圾等輕浮物之污染,使該港區及境內排水河道已漸漸失去原有清水風貌。
   
經估計至2026年基隆市全市污水量將為131,116CMD(立方公尺/每日),其中基隆港港域承受來自市區污水及污染量,佔全市約48.4%(62,459CMD),本計畫為於全市污水用戶接管普及率尚未達80%前,擬以截流方法於晴天時將流入港域及河川之污水作處理改善,以降低港域污染量。
   
另配合基隆市政府於基隆港東1碼頭旁空地及基隆港東岸港區建置污水下水道,並將基隆港東岸港區生活污水導入該系統,避免污染港域水質。


24小時自動環境監測站
基於港區環境特殊,市區緊鄰碼頭,裝卸作業之污染,時常為附近居民所關切。基隆港務分公司為改善環境空氣污染及夜間噪音干擾,並及時掌握港區環境品質狀況,遂建置24小時自動連續環境品質監測系統,於2003年8月6日完成驗收並已正式啟用(歷經兩次更新),藉由本系統對港口污染源予以監測,可經由港區光纖網路即時傳輸至監控中心查看各測站之噪音及空污、氣象等資訊,察知港區異常區域並通知現場裝卸業者及早因應改善,以減輕環境衝擊。
 

全球生態港各洲統計基隆港空氣品質及噪音設備系統架構及位置圖(資料來源:基隆港環境報告書)


臺中港  節能綠帶養護最美景觀
港區介紹
臺中港位於臺灣西岸的中央。北起大甲溪南岸,南至大肚溪北岸,東以臨港路為界,南北長12.5公里,東西寬2.5至4.5公里,總面積約3,861公頃 (陸域面積佔2,903公頃,水域面積佔958公頃),為臺灣自力興建完成的第一座人工港,平均潮差約3.63公尺。

生態港通過時間
2014年通過第一階段自我檢核(SDM),2015年通過第二階段港埠環境檢視(PERS),2017年通過生態港複評認證。

最佳實踐案例
臺中港港區道路節能照明系統
照明設備屬港區主要用電項目之一,臺中港更因占地面積大,路燈數量高達上百座,道路照明節能成為台中港之重要環境議題。高壓鈉氣燈在早期相較於日光燈等燈具,光效較高、穿透霧霾能力較強等特點,在道路照明中使用量最大,但因其發光原理光源屬於全向發光,因此須採用反射器才能照射到地面,將近40%都照射在燈具內部,整體效率僅僅達到60%。
   
此外,開啟時需要一段預熱期才能達到理想光照,造成電能浪費。本投資計畫,以LED燈具汰換高鈉氣燈, LED燈具採用的是分布式光源,屬單向發光,可以直接定向照射,利用效率相對較高。且LED燈具沒有預熱期,打開的瞬間就能夠達到最佳光照,因此更可以達到完善的自動化控制,節能效果佳。

臺中港港區道路節能照明(資料來源:臺中港環境報告書)


臺中港碼頭逕流水收集設施

依據「臺中港未來發展及建設計畫(2012年至2016年)」辦理,為因應砂石、煤炭、礦砂等運量需求,同時將易產生逸散污染貨種集中管理,以提升港埠作業效能及改善港埠環境污染,規劃將逕流水回收設施納入碼頭新建工程,碼頭地表逕流流入並匯集於沉砂池,避免清洗廢水或防塵灑水直接流入港區水域。 
   
臺中港中南突堤區南泊渠北側新建44號碼頭及45號碼頭兩座散雜貨碼頭,供砂石等污染性較高之貨種裝卸使用,碼頭後線為裝卸操作區,於排水出口設置沉砂池攔砂以減少散落於碼頭面及道路之砂石隨逕流排入港區造成污染。
   
臺中港南碼頭區105號碼頭為煤炭及原物料裝卸為主,可供海岬型貨船靠泊,依區域配置規劃,倉儲區後側道路旁設置3U型溝,收集道路及隔離綠帶之地表逕流;碼頭面上每個單元均設置 20公分寬的排水溝,將岸肩排水往陸側回送,避免直接流入港側;倉儲區臨港側設置4U型溝,收集倉儲區、岸肩及 3U型溝匯流之排水,最後再分別匯入兩條1.4公尺×1.4公尺排水箱涵排入港內。


臺中港景觀綠美化
為美化並塑造多層次色彩之港區環境,增加港區遊憩、觀光休閒功能讓港區景觀與區域民眾活動結合一體,本分公司2015年規劃於旅客服務中心廣場前進行花卉綻放美化作業, 並於2016年9月份完成植栽定植,2017年持續辦理港區景觀綠美化作業,以創造港區新亮點,讓臺中港特定區不只單一色調,亦不僅具生產作業之功能。
(1) 臺中港中二路花壇植栽暨養護作業
(2) 「花現臺中港,繽紛臺中港」活動
(3) 臺中港海港聯合大樓周圍綠地景觀美化作業
(4) 臺中港工業專業區(Ⅱ)栽植暨養護作業

花蓮港  利用地勢建立水資源銀行
港區介紹
花蓮港在臺灣東部花蓮市東北方,東臨西太平洋,屬於人工港,是臺灣東部唯一的國際商港,港區總面積為309公頃,海域面積137公頃,陸地面積172公頃。港區共有25座碼頭,可供3至10萬噸級貨輪可自由進出,各項港埠設施亦具規模,肩負東部地區產業發展及港埠運輸功能。
   
花蓮港於1931年10月開工,1939年完成碼頭3座,主要功能為砂糖輸往日本及環島貨物輸運。臺灣光復後,政府為促進東部地區經濟繁榮發展及產業開發,於1963年9月1日將花蓮港開放為國際商港。因貨運日增,於1991年12月完成擴建工程。

生態港通過時間
2015年通過第一階段自我檢核(SDM),2016年通過第二階段港埠環境檢視(PERS),2018年即將啟動複評認證作業程序。

最佳實踐案例

花蓮港水資源銀行
花蓮港為有效利用水資源,利用地勢高低位差,以重力引水方式,將地表水匯集至港區水撲滿系統,以提供衛廁、景觀綠化、砂石場抑塵及洗車設施用水。近年氣候變遷及附近地形地貌改變,使入流地表水大幅下降約60%,港區四家砂石場集中時段及集中地點尖峰取水現象,導致外港既有水撲滿無法短時間補足。
  
由於次級用水增加需求,因此重新檢視及擴充內港水撲滿容量,並進行水撲滿系統效能提升方案。建立內、外港雙迴路供水系統,有效調撥分配及穩定供水,提升水資源的使用效率。另擴大次級用水用途,如供給大樓樓頂降溫、空調冰水主機水源汰換、新建旅運大樓周邊設施、修船廠維修、港勤船清洗、及用予船舶卸貨抑塵,以替代自來水使用。

 

花蓮港區水撲滿分布圖(資料來源:花蓮港環境報告書)

 
北濱興建箱涵式外環道路
花蓮港因緊鄰花蓮市北濱社區,運送砂石車輛長期造成空氣污染,產生噪音影響鄰近民眾,為減少砂石車輛影響鄰近社區,花蓮港務分公司委託交通部公路總局,將道路地下化,建置緩衝綠帶,於港區與社區交界處設置休閒設施。   
   
為提升花蓮港南向對外運輸效率,以及解決砂石貨車行經北濱地區產生之噪音、空氣污染與行車安全等問題,委託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代辦「北濱地區外環道路新建工程」,並經花蓮縣政府之鼎力協助,完成路口南北兩端之縣193號道路改善,以及花蓮縣警察局道安會報審查通過,在各機關之通力合作達成本道路之通車,建立地方交通安全以及觀光遊憩發展之堅實基礎。
   
工程自中山橋菁華街口,沿北濱公園西側往南,至北濱海堤後,於堤防外側佈設箱涵道路,至自由街排水口旁銜接海濱街,全長約1,060公尺。平面段道路合計165公尺,北端引道段道路長度計130公尺,另外箱涵段道路計為765公尺,道路寬度為9.5公尺,為雙向通行道路。箱涵頂及與海堤間回填區域內,設置包含隔離綠帶、護欄及自行車道、散步道、慢跑道等不同功能之專用道,兼具有休閒遊憩及美化觀景之功效。
 

施工前平面道路施工後箱涵通道

步道分隔島使用光罩設計箱涵利用光照自然採光

 

鐵路結合海運複合式運輸
中鋼公司使用之石灰石開採自花蓮縣秀林鄉和仁礦場,每年經由蘇花公路運輸石灰石到花蓮港,再經由船舶運送到高雄做為煉鋼煉鐵使用。中鋼公司每年使用花蓮地區石灰石約151萬公噸,每日往返花蓮和仁與花蓮港區石料場之運輸車輛352車次。
   
蘇花公路為東部的重要運輸動脈,其中花蓮港至和仁約40公里,在未完成本案前,中鋼公司需於蘇花公路運送石灰石的車輛每年高達約12萬車次,貨運量對蘇花公路南端產生極大之負荷,約佔總車流量之70%。
   
花蓮港務分公司及中鋼公司為改善蘇花公路的環境衝擊和使用量,因此規劃將和仁運到花蓮的路段改由鐵路運輸。花蓮港務分公司與中鋼公司配合交通部推動蘇花公路改善及國土永續發展之理念,由花蓮港務分公司提供土地,配合中鋼公司建設運輸設施,推動「鐵路結合海運複合式運輸」方案。
   
中鋼公司向台鐵承租花蓮和仁站約一公頃土地,鋪設二股鐵道作為裝車線,並協調提供裝、卸調車線,設置收料及噴水抑塵設備,在於花蓮港調車場至花蓮石料場間鋪設中鋼專用鐵路側線,且於中鋼花蓮石料場設置相關噴水抑塵設備。
   
配合鐵路局號誌站鐵軌鋪設、自動化設備裝置等,也投資改善相關輸運設備,包括鐵路工程及新設計專用火車平台。中鋼石灰石運輸改用鐵路運輸,提高整體作業效率,完工後每一列車次可載運680公噸石料,由公路改為鐵路運輸方式,除改善和仁至花蓮路段交通服務水準,更大量減少運輸車輛之污染排放。
 

整地及鐵路工程新設計專用貨櫃及貨櫃專用正面吊新設計專用火車平台

和仁貨櫃堆置和仁貨櫃搬運花蓮石料運送


臺北港 24小時環監 污水下水道納管

港區介紹
臺北港位於淡水河出海口南岸,新北市八里區至林口區近岸海域,為北部地區風力、海流、波浪潮差等海象環境較為和緩之區域,整體而言為一適合闢建大型港灣之地點。港區總面積約3,102公頃(陸域佔1,038公頃,水域佔2,064公頃)。
   
至2017年底,已開發完成有16座散雜貨碼頭、4座貨櫃碼頭、2座港勤碼頭與3座海巡公務碼頭,擴建工程亦持續進行中。其定位以遠洋航線為主的貨櫃港、海空聯運港及汽車和其他產業的物流港。

生態港通過時間
2015年通過第一階段自我檢核(SDM),2016年通過第二階段港埠環境檢視(PERS),2018年即將啟動複評認證作業程序。

最佳實踐案例
24小時自動連續環境監測系統
由於臺北港仍在持續擴展中,港內除了船舶與裝卸作業等,亦有工程影響附近居民生活品質。為此對於港區環境衝擊需更加嚴謹檢視,遂規劃建置港區24小時自動連續環境監測系統。
   
為能補足定期監測報告,所無法提供之即時環境影響變化,臺北港於2011年建置一式,共4個測站空氣品質自動連續監測系統。監測項目包括空氣品質、噪音、氣象監測與懸浮微粒監測。臺北港可藉由此系統至監控中心查看各測站之環境狀況與氣象等資訊,提早察知港區異常,並作為通知現場提出改善作業方式之參考。

嘉北國際密閉式倉儲

臺北港由於工地面積大、亦有砂石等散雜貨裝卸作業,港區將揚塵鑑別為環境重大考量面,若臺北港欲接受燃煤等具揚塵逸散之貨物持續進港,臺北港需要採取相關改善措施。

    

嘉北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建置第一散貨中心環保密閉式倉儲,主要進行煤炭及砂石之裝卸作業,每年約儲運200至300萬噸,約莫臺北港30%的散雜貨量。採用密閉輸送系統及室內堆置倉作業,粒狀污染物逸散可獲良好控制,改善空氣污染情形,作業產生之揚塵亦不致影響港區外之環境敏感處。

 

臺北港嘉北國際密閉式倉儲(資料來源:臺北港環境報告書)


污水下水道納管

臺北港為一填海造地而成之人工港口,且規模不斷擴大,港區之營運開發、勤務人員與船舶之生活污水,以及事業之污水若不當排放,皆會對港灣生態造成衝擊。

    

經評估臺北港主要污水來源,包括港區行政業務人員生活污水、船舶生活污水及含油廢水,以及港區事業碼頭及倉儲污水。船舶含油廢水由船方向合格之廢污油水收受業者申請處理外,其餘港區及各事業單位生活污水,應符合「新北市公共污水下水道可容納排入下水水質標準」後始得排放,最終再送至八里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避免污染港域水質。

 
蘇澳港 圍堤造地設置太陽能發電
港區介紹

蘇澳港位於台灣東北部,雄踞在蘭陽平原的蘇澳灣內,是一個地理形勢十分優良的海港,北距基隆港50海浬,南距花蓮港40海浬,有北迴鐵路直達台北和花蓮,另有臺9公路和濱海公路分別通往台北和基隆,交通四通八達,港區對外聯絡道路方面,由蘇澳鎮特一號公路及蘭陽第二隧道聯絡方便,使貨物運輸更順暢,提供航商貨主更便捷的服務,因此蘇澳港是基隆港的最佳輔助港,更帶動蘭陽地區的經濟繁榮。

    

蘇澳港商港水域面積278.55萬平方公尺,陸域面積127.08萬平方公尺。擁有13座碼頭,共長2610公尺。包括港勤船碼頭1座和營運碼頭12座(包括散雜貨碼頭6座、煤碼頭1座、油品碼頭1座、水泥碼頭2座、化學品碼頭2座)水深自-7.5~-15公尺,長度由125公尺至300公尺不等,可泊靠巴拿馬極限型船舶。

    

進口以煤、燃油、對二甲苯、爐渣、鋼胚等,出口則以水泥、純對二甲苯酸、硫酸鉀等為大宗,其作業方式以船邊提貨(或裝貨)方式辦理為主,各項業務與日俱增,已邁向國際商港發展之型態。


生態港通過時間
2016年通過第一階段自我檢核(SDM),2017年通過第二階段港埠環境檢視(PERS)。

最佳實踐案例
設置太陽能發電設施
為達到「臺灣港群綠色港口推動方案」以改善港口環境為目標,期望以設置污染小、能源效率大、發展能力好的原則,設置亞洲最大薄膜型太陽能電廠。並規劃蘇澳港設置太陽能光電設備,有效轉換太陽日照為實際電能,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港口,推動綠色港口之策略。
   
為了發揮最高效益,大幅降低北部氣候因陰、雨天較多,致使陽光日照時間較不足的影響,使用高效率太陽能模組,設置發電容量1,996.4Wp,有效提升發電量至6-7%。

太陽能光電板施工前空拍圖   太陽能光電板完工空拍圖

 
推動水資源回收再利用
蘇澳港主要進出口貨物以煤、燃油、爐渣、鋼胚、水泥等原物料為主,亦有砂石等散雜貨裝卸作業產生揚塵有效減少作業揚塵,採取相應改善措施,考量在地資源的利用及未來發展性,使用在地資源推動污染防治措施。
   
配合污染防治政策,改善揚塵污染,計畫取用中央山脈山泉水,設置500噸生態水池1座,引水至港口3座200噸蓄水池。預計水資源能供應碼頭15組移動式風送噴霧機及卡車清洗池、提供給洗街車與植栽等一般用水使用,並設置24組防塵網。藉由設置生態水池與蓄水池規劃,減少移動式風送噴霧機及卡車清洗池之用水來源之管道,有效管理水資源,搭配設置防塵網,控制揚塵污染。

港口疏浚土方回填區開闢工程計畫  
以往蘇澳港營運處每年浚挖維護航道、迴船池之浚渫土方,均以海拋方式辦理,惟國內環保要求日趨嚴格,考量未來是否能順利再以海拋方式處理恐仍有變數。蘇澳港於第四港渠碼頭法線南側至路域區間以圍堤造地方式回填浚渫土方,面積約9.6公頃,水深約EL.-7~-3m,估計可容納約100萬m3,以蘇澳港營運處每年港池浚渫之土方約10 萬m3計,約可容納蘇澳港10年之浚渫量。
   
回填之新生土地約9.6公頃,蘇澳港營運處約可獲得約4.9億之土地資產,可做為蘇澳港未來發展空間,及提供投資經營平台,促進地方繁榮發展,增加地方就業機會。
 

蘇澳港回填前照片    蘇澳港回填後照片



安平港 深水區也能紅樹林生態保育

港區介紹
安平港南距臺灣最大貨櫃港為高雄港之輔助港,總面積約1,821公頃,水域穩定度佳。為雲嘉南地區重大建設物資及農漁產品之進出口,以「北觀光、南自貿」雙軸心方向推動,北港區配合鄰近景點設置遊艇碼頭區及觀光遊憩商業區,南邊則劃設自由貿易港區,發揮臺南地區產業優勢。
   
安平港其定位為散雜貨、海運快遞及觀光遊憩港口,大宗散裝貨物密閉倉儲管道作業、植栽隔離綠帶及設置生活污水回收處理系統,近年開始進行紅樹林生態復育也有不錯的成績。

生態港通過時間
2016年通過第一階段自我檢核(SDM),2017年通過第二階段港埠環境檢視(PERS)。

最佳實踐案例
紅樹林生態保育
為避免安平港開發破壞原有紅樹林生育地,港務公司基於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永續經營理念,規劃了紅樹林復育地點,執行生態移植復育計畫。
   
依據環評書之紅樹林經營管理計畫中指出,紅樹林成樹移植成活率不高且所需經費龐大,經專家學者建議,為了解決油污及藻類覆蓋問題,改以胎生苗或小苗於港區內適當地點進行復育,並嘗試以PVC管克服深水區無法栽植紅樹林之困境。
 

安平港紅樹林生態保育(資料來源:安平港環境報告書)

大宗散裝貨物密閉倉儲
安平港28號至31號碼頭(現為13~16號)為大宗散雜貨之裝卸作業碼頭,主要裝卸貨種以煤炭、砂石、散裝水泥熟料等易引起懸浮微粒污染物之物質,如未進行相關空氣污染防制措施,易造成逸散性粒狀污染物之空氣污染,影響港區及附近里民空氣品質。
   
裕航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為改善港區裝卸作業所造成逸散性粒狀污染物之空氣污染,為配合#29、30、31號(現為13~15號)碼頭後線大宗散雜貨作業一貫化作業之需求, 使卸船設施充份發揮更高效能,提供安平港穩定的散雜貨暫存空間及提高營運能量,並於港區設置符合法令規定之密閉式卸煤設備、防塵網、水幕等防制設備,已將揚塵污染降至最低。
 

 


  • 喜歡此專欄請按讚2

返回列表 下一篇
status
資料處理中,請稍候...資料處理中,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