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航港新知
臺灣港群春季創刊號 2018-03-02
港口貨櫃圖

港埠物流升級之因應與挑戰

  • 瀏覽人次:676
  • 撰稿:花蓮港務分公司業務處張家穎/處長林清富

在電子商務快速興起的同時,傳統物流產業的物流能力(logistics capability,如:配送中心的數量與規模、處理效率、運輸能力…等)往往不及市場擴增的速度,也因此這波趨勢同步帶動了物流的新革命.......

隨著科技發展,逐漸改變人們的消費方式及購買方法,網路購物比例逐步攀升,根據全球知名的市場研究機構e-marketer資料顯示,全球零售電子商務市場年度銷售額預估將從2016年的1.86兆美元,成長至2021年底的4.479兆美元,相當於達到零售總額的16.1%,意味著電子商務在零售業中所佔的比重及地位越趨重要,且仍持續令人值得期待的發展空間。

年度銷售圖

球零售電子商務市場年度銷售額(資料來源:e-marketer)

圖片來源:emarketer網站


而在電子商務快速興起的同時,傳統物流產業的物流能力(logistics  capability,如:配送中心的數量與規模、處理效率、運輸能力…...等)往往不及市場擴增的速度,也因此這波趨勢同步帶動了物流的新革命。為了爭取最短運送時間及最低運送價格,不少零售商縮短產品供應鏈,裁減了中間人(middle man)、自行籌組甚或透過合作與併購等涉入物流領域,如阿里巴巴成立阿里物流提供終端交貨服務,電商巨頭亞馬遜亦發表有意進軍海空運市場,試圖透過一條龍服務降低成本達成高市佔率。

在物流業競爭白熱化的當下,慶幸的是,港埠事業屬於獨佔市場,其提供之服務仍難以由零售商自行興建取代。但這也不意味著港埠服務不需要創新。

為了提升永續經營的動能並能以最低的價格提供服務保持市場競爭力,世界各大港口無不致力於三大項目的努力,分別是港埠相關設備自動化、運送資訊透明化及降低對環境的影響。瞭解這些項目對港口營運所帶來的助益及遠期效益後,似乎沒有任何理由阻攔這樣的改變發生,但這些項目的實際執行卻並非如想像中的容易。

硬體投資不貲  工作者態度皆是阻力
若從成本角度來檢視,港埠相關自動化設備、軟硬體建購及綠色能源的投資皆所費不貲,以短期的成本效益看來更是不切實際的投入,即使長遠來看,這些設備升級可提升港口作業效率並降低可觀的人力成本,但龐大的期初投資成本仍易使港埠經營者卻步。

部分國際港口計畫導入全自動化起重機全年無休運行,增加營運效率,減緩因貨物雍塞造成的航運時程延誤,並以電能驅動取代原本柴油引擎的使用,降低污染排放量及機器運作時所產生的巨大噪音,朝向綠色港埠邁進,也讓港區工作者及附近居民都能生活在更健康的環境中。

但並非所有相關業者都樂見這樣的市場改變,他們認為當未來更多的設備自動化後將會造成勞工失業率的攀升,此外,由於目前運送資訊還未能達到全面性的透明,導致卡車司機在美國各大港口提領貨物的平均等待時間約為100分鐘,而司機們在長時間的等待中亦可獲取時薪;同時運送人也可向貨主以爭取時效之名收取較高額運費(premium),若屆時貨物未能如期送達,再以資料不透明所帶來的錯誤及無效率為由撇除責任,因此在面臨機械自動化及提領排程完全透明化大幅增進效率的未來趨勢下,這些業者更樂於維持現況。

港埠轉型需多方認可與共同投入
在整體市場大環境的改變下,港埠經營者也需要與時俱進,若能做到設備自動化、運送資訊透明化及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不僅可使之保持相對競爭力,更可讓整體供應鏈生態系統變得更全面、有效率。

但顯而易見的,港埠智慧化與綠色化並非一蹴可及,且短期內對利害關係人所帶來的益處遠大於利益關係人,畢竟對於環境汙染的降低、港區工作人員健康的促進及附近居民的好處都很難量化,更無法立即反映於公司的營收帳上,對於供應鏈中的相關業者也難逐一滿足,這也正是讓港埠營運者陷入兩難甚或落入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的主要原因。

因此,啟動這樣的轉型或許不只是港埠營運者單方面的責任,相關權責單位甚或政府機關都應該參與其中共同主導、相互合作,並在必要時啟動相關機制與法規配合以提升整體誘因,共創一個更先進並對環境更友善的未來。


參考資料
1. Keep ahead with the game-changers. Ports & Harbors September/October 2017, 62(5), 10-11.
2. 
emarketer網站

  • 喜歡此專欄請按讚2

返回列表 下一篇
status
資料處理中,請稍候...資料處理中,請稍候...